查看原文
其他

滴滴事件中社交媒体的几副面孔

田宇 传媒大观察 2018-09-06


田宇 / 传媒大观察原创


滴滴又出事了。


8 月 24 日,浙江温州乐清一名 20 岁女孩在上了一辆滴滴顺风车后失联。随后,被证实遇害,犯罪嫌疑人就是该车的司机。


在上一次的空姐遇害案之后,公众对滴滴已经表现出极大的质疑,面对质疑,滴滴也表示会进行整改。而这一次,当又出现乘客遇害的恶性事件时,整个事件性质之恶劣,影响之坏,一下就激起了受众们的“共情”心理。一时间,公众的愤怒、惶恐等心情借助于社交媒体喷涌而出。


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财富垄断,以及相伴而来的道德沦丧、信仰缺失等问题,使中国与美国当年的“扒粪”运动时期非常相近。20世纪初,曾在美国上演的“扒粪”运动,在21世纪初的中国,又重演了一遍。只是这一次,不像百年前,美国报纸充当急先锋。在有中国特色的传媒环境中,社交媒体承担了原本报纸担当的角色。在大洋彼岸,时代变了,媒体的角色也变了。滴滴作为一家商业巨头,被置于媒体显微镜下审视,似乎其“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”。


在这场全民痛斥滴滴的舆论风暴中,社交媒体中的公众呈现出了几种面孔:

网络围观者


社交媒体的使用者,绝大多数都是在屏幕前围观这件事。从事件在媒体中引爆,到受害者被确认遇害,再到抓捕犯罪嫌疑人。从对嫌疑人的痛斥,到对女性安全的讨论。围观者进行了充分的探讨,直至所有的舆论矛头都指向滴滴。滴滴曾经有过的恶性事件,管理漏洞、监管缺位、业务模式缺陷等,全都被拎出来,批的其体无完肤。网络围观者,现在被戏称为“吃瓜群众”,虽然是事情的旁观者,并没有直接的关系,但是,他们的关注会提升舆情的热度,也会推动事件的解决。就如同美国“扒粪”运动中所显示的那样,“人民登基为王”在社交媒体中已初步成型。

造谣传谣者


面对这样一件悲惨的事件。还是有一些自媒体,随口造谣。有人根据受害者与滴滴客服的聊天记录,竟然推断出“警方说没有车牌和司机电话就不予立案”的结论。这种不负责任的谣言,随即在社交媒体中广泛传播,将警方也拉到了舆论漩涡中,成了滴滴的陪绑。每次出现重大舆情的时候,都少不了造谣传谣者,只是这次,当地警方通过官方微博迅速辟谣,澄清了“不予立案”的谣言。

平安系



说到辟谣,就要提到平安系,也就是中国的公安自媒体。中国的社交媒体中,平安系一直是一个特别的存在。大体分为两类,一类是官方蓝V,成体系成建制;另一类是个人橙V,是警察个人认证微博。


面对互联网上的违法犯罪行为,平安系一直敢于亮剑。对于线下的违法犯罪事件,同样也会在线上进行即时回应。这次,面对如此重大的舆情,当地警方对整个事件进行了还原,有力地驳斥了谣言,甚至,还写出了一封颇有煽情意味的公开信,彻底扭转了之前的不利局面。


受害者


受害者一直使用的微博,很快也被挖出。特别是受害者曾经在微博中进行过求助,只是,谁也无法在当时给她提供救助。公众仿佛通过其微博获得了一种现场感,对于受害者的遭遇感同身受,再结合自己也曾有过使用顺风车的经历,更加同情她的遭遇。公众在她的微博下面表达了同情与惋惜之情,但是,也有个别人从她的微博里获取了照片,发表了一些不良言论。受害者曾经在社交媒体中留下的印记,还是无法抹去,即便是家人已经要求新浪站方删除其微博账号。


在公众的呼声中,人民日报、中国之声等央媒也在各自的社交媒体账号上纷纷表态,指出滴滴在管理上的严重问题,并提示其进行整改。


预计,接下来,政府对垄断企业进行严厉监管就是必然出现的局面。滴滴这种商业形态,已经被社会公众普通使用,而滴滴这种巨无霸公司,占有市场份额极大,因此,滴滴就不能够再被视为单纯的商业产品,而是应该被视为社会公共产品来进行管理。伴随着严格的监管,舆论上的压力也必然会一直伴随着滴滴。© 


听说,谷歌又要“重返”中国了

林修功:定向推送过多使受众眼界

是“洗稿“抄袭”还是“竞争”

大V落马记:陈杰人的公号生涯

刘海陵:转型的第一步是先活下去


本公号原创文章欢迎转发朋友圈微信群

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转载

欢迎您在文末留言,我们期待与你交流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